为帮助临床后备师资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培养,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提升课堂教学能力,6月12日下午,医学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临床后备师资教师教学能力专项培训第二场活动。来自学校各附属医院的临床后备师资70余名教师参与培训。本期培训特邀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教学名师、白求恩名师、基础医学院教授孙连坤作专题报告;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基础医学院唐敖庆英才教授刘佳梅作教学能力培训;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药学院教授睢大筼作名师示范教学。活动由医学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姜春明主持。
孙连坤教授在题为“科学研究与教学能力——经验分享”的讲座中,聚焦科学研究与教学能力的提升,强调科学研究在推动教育教学、完善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教师在科学研究与教学能力方面的提升途径和关键要素。首先,强调了善于读书、肯于笨想、勤于写作三个基本能力对于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分享了在读书、思考与写作方面的经验,鼓励教师积累知识、深入思考、勤于笔耕。其次,深入剖析了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强调了合格医生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同时,探讨了大学附属医院的责任,以及医学实验教学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科学问题的提出与实验设计方面,强调了问题发现和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为教师们在科学研究道路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既有理论深度,又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职业规划与能力提升指导。
刘佳梅教授在题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践”的讲座中,围绕“形成性评价的概述”、“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三方面,就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并实施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展开探讨。她引用了斯克瑞文、布卢姆、布莱克与威廉等多位学者的理论,对形成性评价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强调了形成性评价具有过程性、反馈性、自主性三大特点。并以《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为例,详细阐述了形成性评价的设计思路。随后,她结合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详细讲述了如何通过AI课程引导自主学习、自讲互评、课堂活动、绘图作业、主题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通过观点鲜明、案例详实的讲授,使教师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形成性评价的概念、设计方法和实施过程,还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睢大筼教授在《药物效能动力学》示范课教学展示中,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阐述了药物效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以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教学展示后对本次示范课进行了说课展示,他指出,双语PPT有助于使学生能够在多种语言环境中学习;教师应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学、复检旧知和引入新授;在阐述基本概念时,教师应清晰明了地解释定义,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同时,应明确总论与各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设疑-激思-释疑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们提问、思考和讨论,不断激发课堂活力。此外,教师应设计合理的过程性考核,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最后,强调了板书作为多媒体教学的必要补充,在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会上,教师们纷纷表示,通过培训活动,使大家感悟颇多、受益匪浅,不仅学习到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课堂经验,还从老一辈身上汲取到了前行的动力和信心,在以后的从医从教之路上,将把学习收获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