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医学部医学人文教育中心举办的白求恩医学人文大讲堂(2025年第6期)之“我的医路历程”第十四期讲座在新民校区第一教学楼白求恩大讲堂举行。本期特邀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张捷教授主讲,来自医学部相关教学单位的 220 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代表现场参与活动,活动由医学人文教育中心主任于洗河主持。

张捷教授此次讲座的主题为“杏坛传薪火,橘井济苍生”。 “如果不是当年那两件事,我或许不会坚定地走上医学道路”, 讲座开篇,张捷教授以两段青少年时期的记忆为引,将现场听众带回她与医学结缘的起点——这恰是“橘井济苍生”初心的萌芽。童年偶然分享给邻居家的感冒药缓解了其孩子的高烧;上山下乡期间农村的缺医少药亦让她深刻体会到医疗的重要性,也让“治病救人”的初心愈发坚定。此后如愿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现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正式踏入医学殿堂。

张教授强调,医学是“记忆为基、实践为要”的学科,正常的解剖结构、生理指标等基础知识是判断疾病的前提,“没有扎实的基础,就谈不上对疾病的认知,更谈不上诊疗”。她鼓励学生们珍惜课堂时光,要善用人工智能等现代工具,学会用技术解放双手,用思考突破创新,更要保留“深耕书本、勤做笔记”的学习态度。
张捷教授毕业后进入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呼吸科工作,在导师赫国志教授、林树青副院长等前辈的引领下,逐步成长为一名兼具技术与温度的医生。讲座中,她分享了两段刻骨铭心的“战疫经历”,让现场学生深刻感受到医者的责任与担当。2003年“非典”爆发,临危受命,冲在抗疫一线,“那是我第一次深入接触重症,也是第一次明白‘舍生忘死’不是口号,而是医者的本能”。2020年“新冠”来袭,张捷教授两次带领医疗队支援疫情防控,在吉林疫情最严峻时,与“国家队”共同开展会诊。谈到此处,她有很深感触并倍感欣慰,“许多毕业于吉林大学的学生已在基层医院担起专家组组长的重任,他们中有的不是呼吸科或重症科的专科医生,却凭着扎实的基础、快速的学习和真挚的人文关怀,出色完成了救治任务。这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能掌握技术,更能传承医者的责任”。

“医生和老师,是我这辈子最骄傲的两个身份”,作为博士生导师,张教授始终践行“教学相长”的理念。她指出,老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教与学”关系,更应该是朋友、是战友,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一起克服困难,迈向成功的彼岸。此次讲座,张捷教授与现场学生展开了深度且富有温度的互动,针对学生们在医学学习与职业规划中面临的核心困惑耐心解答。

讲座结束,现场学子纷纷与张捷教授合影留念。不少学生表示,“张教授的故事让我明白,从医之路或许有坎坷,但‘治病救人’的初心能照亮所有困难”“以后会更珍惜课堂时光,扎实打好基础,努力成为有温度的医生”。医学人文大讲堂不仅实现了专家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更在传递医学知识、塑造医者价值观、引领学生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医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