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尽快与科研接轨,临床医学院于10月27日晚6点在新民校区1102教室举办了“创新能力与科学素养”科研讨论会。这次讨论会同学们分成了五个小组,共讨论了十个有关科研和创新的问题。
第一组的同学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同年龄美国学生好很多,然而科研成果却少”和“怎样培养中国学生的创新思维”。中国学生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被强制地花费大量心思做题和考试,这些机械重复的功课会逐渐淡漠他们的创新思维,所以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很难提出非常创造性的思路。然而美国学生从小注重动手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培养,所以他们已经习惯性地运用发散思维考虑问题。诚然中国的教育模式不是旦夕间可以改变的,但是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应只以成绩论成败,而应该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灵性并加以挖掘。
第二组的同学讨论的问题是“进行科研创新之前应提前做出哪些准备”和“怎样查阅与所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一个科研项目主要包括查阅资料,开题,实验数据测量,总结结论,发表文章等几个部分。我们在开题之前要首先了解国内外是否已有学者研究相关项目,研究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是否有可行性和统计学意义,有何利与弊。这样我们可做到心中有数,更加完善自己的项目。在查阅资料时,我们不仅要查阅中文文献,还应浏览英文文献等外国资料。同时我们可运用文献检索的方法,迅速地找出大连有关资料。
第三组同学讨论的问题是”我国医学专业的创新科研水平处于什么阶段”和“怎样看待创新科研在医学专业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医学飞速发展,很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得到了重要的科研成果,屠呦呦女士更是获得了诺贝尔奖。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与西方国家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我们相信在不断地努力下我们终究会赶上并超过他们。医学与科技息息相关,可以说医学就是仰仗于科学技术而生的。只有我们潜心科研,研究出切实可行而有效的成果,才能使医学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第四组同学讨论的问题是“创新能力与科学素养之间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和“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哪一个对科研的影响更大”。创新能力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先天基因造成,而科学素养多半是后天培养而成,二者不可混为一谈。可是在这么多著名的科研工作者身上同学们发现,创新能力强的人大多有着很高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高的人也经常能提出创造性的思路。同时,这两者对科研的影响都举足轻重,无所谓伯仲之分但是缺一不可。
第五组的同学讨论的问题是“大学生应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研”和“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应该更注重于理论还是应用”。同学们认为大学生应该尽早接触科研,越早越好,但是前提是必须掌握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如果没有一定基础就盲目接触科研,很有可能会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此外大学生的科研创新主要是引导同学们提出新奇的思路,打开同学们的视野,至于具体如何应用这些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是否有效,可以在以后的临床见习中加以揣摩和观察。
本次科研讨论会同学们都各抒己见,积极发言。在讨论中同学们不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更将他们融合进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未来规划中。通过这次活动,每个人都得到了收获和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