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白求恩医学部医学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系列培训讲座(2025年第3期)在新民校区白求恩大讲堂顺利举行。本期培训以“新时期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与导师立德树人”为主题,特邀北京大学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在线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贾金忠研究员担任主讲。医学部副学部长兼医学研究生办公室主任刘海岩、学校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刘娅以及各医学研究生培养单位新聘研究生导师、相关课程负责导师共160余人参加培训。会议由医学部医学研究生办公室副主任徐庆辉主持。
首先,贾金忠研究员系统梳理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医学学科现状,在规模稳步扩张的同时,研究生教育正面临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型。从数据上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对国家创新体系与医疗事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也指出需通过强化导师队伍建设破解当前导师指导能力欠缺等问题。
随后,贾金忠研究员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框架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强调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其指导能力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他详细解读了导师应具备的三大核心素质以及思想政治引领、学术创新指导、实践能力培养等七项关键职责,并着重阐释了“十不得”行为准则的底线要求。
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方面,贾金忠研究员结合调研数据,就当前科研产出存在的差异特征与核心问题,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他强调,医学研究生论文需突出实践创新性与临床应用价值,选题应源于临床实际问题,导师需在开题、中期检查、盲审、答辩等全流程严格把关,着力解决创新性不足、研究深入不够、规范性欠缺等突出问题。同时,导师还需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通过人文关怀与导学共同体建设,帮助学生应对学业科研压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针对导师队伍建设现状,贾金忠研究员提出,当前部分导师存在责任未压实、指导能力不足、面临职业倦怠等问题。对此,他建议通过建立国家、省级、培养单位三级导师培训体系,强化育人导向与言传身教,完善遴选考核与动态调整机制,激发导师队伍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导师需加强自我心理保健,提升时间管理与情绪调控能力,在临床、科研与教学多重角色中实现平衡。
最后,贾金忠研究员就研究生在线课程给予解读。他指出,医学研究生教育数字化建设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度融合自适应学习、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同时注重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平衡技术效率与教育本质,通过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成果与未来方向,为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
本次讲座立足政策导向与实践需求,既有宏观层面的制度解读,又有微观层面的操作指引,为新时期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清晰路径。医学部未来将进一步筑牢医学研究生培养根基,为健康中国建设输送更多高层次医学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