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 页  >  学部新闻  >  正文

学部新闻

白求恩医学人文大讲堂之 “我的医路历程”(十五)成功举办

时间:2025-10-30        点击:

1029日,由医学部医学人文教育中心举办的白求恩医学人文大讲堂(2025年第7期)之我的医路历程第十五期讲座在新民校区第一教学楼白求恩大讲堂举行。本期特邀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吴敏飞教授主讲,来自医学部相关教学单位的 220 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代表现场参与活动,活动由医学人文教育中心主任于洗河主持。

吴敏飞教授以传承与创新——AI时代下脊柱外科医生的探索和实践为题,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医疗多学科融合的行业变革、自身医疗工作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等角度切入,提出大家为什么选择学医“如何面对医学成长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以及“医生职业具备AI难以替代的实践属性”等问题,引发全场思考。

吴教授着重剖析了医者的成长与探索历程,他强调,这些经历是塑造合格医者的必经之路,唯有秉持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坚定前行,才能筑牢职业根基。而从主治医师到主任医师、从讲师到教授的双重晋升之路,更需要长期的坚持与积淀,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在讲到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内容时,吴敏飞教授重点阐述了AI时代脊柱外科领域的创新探索与发展突破。他以全球瘫痪患者数量、我国患者占比以及每年全球新发瘫痪病例数、我国新增病例数等真实数据为切入点,指出在传统疗法对神经损伤收效甚微、神经细胞再生技术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当下,其团队将研究方向转向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并深入分析诊疗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结合行业研究现状,吴教授就现有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瓶颈,提出原创性解决方案,相关实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可实现对完全瘫痪患者肢体运动的调控,结合外骨骼机器人技术,帮助患者在起始动作引导下完成连贯运动。这一跨学科研究项目亟需多领域人才参与,吴教授现场向在座师生发出邀请,欢迎有志者加入团队共同攻关。他强调,现代医学技术的突破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多学科融合是破解技术难题的关键路径。

讲座从职业认知、成长路径到技术创新,为师生呈现了一堂兼具深度与温度的职业规划课,引起学生们围绕职业选择技术探索展开了热烈讨论。学生们结合脊椎接口结合外骨骼机器人的突破性研究,感叹“原来医生不仅会做手术,还能推动技术革新”;更明白“漫长”的学医之路背后是对生命的负责,也坚定了扎实学好医学课程的决心,更清晰得认识到有温度的诊疗才是医者的核心竞争力。

我的医路历程系列讲座作为白求恩医学人文大讲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践行弘扬白求恩精神,培育有温度的医学人才的宗旨,通过搭建医学与人文对话的平台,助力医学生明晰职业使命。通过此类活动启发医学生成长为医学领域的优秀人才,为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