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由医学部医学人文教育中心举办的白求恩医学人文大讲堂(2025年第8期)之“我的医路历程”第十六期讲座在新民校区第一教学楼白求恩大讲堂举行。本期特邀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郑杨教授主讲,来自医学部相关教学单位的 220 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代表现场参与活动,活动由医学人文教育中心副主任景云川主持。

郑杨教授围绕“医路向前,追逐光,凝聚光,成为光”的讲座主题,展开了一场兼具温度与深度的医学人文对话。郑杨教授以“平凡却充实”形容自己43年的从医路,但在分享的每一个事例中,在一个个细节里,师生们深深体会到了医者的坚守与温度。

郑杨教授坦言在从医的道路上,深受多位前辈的栽培与影响。尤其郭新教授,不仅仅是她从医之路的领路人,郭教授敬畏生命的执着坚守精神,严谨治学的传承精神,更是贯穿她的整个职业生涯。“郭教授教我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对患者的责任——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不能放弃”。后期在求学路上遇到的博士指导教师迟宝荣教授,更是为郑杨教授科研之路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这种追逐前辈的步伐、向“光”发展的精神,成为她前行的动力。
从医多年,郑杨教授始终以“敬畏生命”为准则,在“凝聚光”的过程中,慢慢活成了别人眼中的“光”。每日7时开启早间门诊,单日接诊近百人、2024年门诊量超1.3万人次,以全心全意的态度提供诊疗,这份对患者处境的共情与关怀,彰显了医者仁心的温度。她不因年龄停下精进技艺的脚步,50多岁时主动学习冠脉介入技术,打破“年纪大就停止突破”的惯性,展现了终身学习、适配医学发展的进取意识。这份不分昼夜、扎根岗位的付出,正是对“医者使命”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践行。疫情期间,她在武汉前线、长春传染病院、长春肝胆病医院的多次参与抗疫,见证了许多温暖的时刻:一位老兵清醒后的军礼致敬、一位“新冠妈妈”在母亲节顺利生下宝宝、106岁老人痊愈出院——这些时刻让她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除了医生身份,郑杨教授在教学领域同样践行着“追逐光,凝聚光,成为光”。她深耕教学40年,从助教到教授,从教学秘书起步,到担任内科学系主任,始终以前辈为榜样,精心备课,不断更新最新临床研究;带领团队开展教学查房、组织试讲,对青年授课教师层层把关,“教学不是一个人的事,要凝聚团队的智慧,让每一位老师都成为照亮学生的‘光’”。她感言“教师和医生都是我用热爱与心血奉献的事业,看到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比获得任何荣誉都开心。”

讲座尾声,同学们纷纷与郑杨教授互动,面对学生“如何在从医路上坚持‘追光’,并最终‘成为光’”的提问,郑杨教授分享道:“别因挫折灰心,别因幸运自满,先以前辈为榜样好好‘追光’,在临床中多积累、多思考,慢慢学会‘凝聚’身边人的力量,不知不觉中,你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光’”。郑杨教授对年轻医学生寄予厚望,总结医学是综合的专业,既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苦练基本功,更要有善良与温度,在浮躁中沉淀,在挑战中坚守,成为医术精湛、心怀仁爱的医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从医路,但“追逐光,凝聚光,成为光”的医学人文精神是永恒的传承,白求恩医学部医学人文大讲堂就是凝聚光的过程。郑教授的经历告诉我们,这份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每一次诊疗、每一次教学中的行动——从追随到汇聚,从汇聚到引领,这正是医学人文最动人的传承。正如郑杨教授所说“被患者需要,是医生最幸福的事;而能成为照亮患者与后辈的‘光’,是这份幸福的升华”,这也是医学人文最深厚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