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Work Dynamics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印发《吉林大学加快推进新医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2-11-23

校发〔2022257

校内各单位:

《吉林大学加快推进新医科建设实施方案》经20221117日第十六次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吉 林 大 学  

20221122







吉林大学加快推进新医科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等文件精神,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加快新医科建设,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医学学科综合实力,结合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三大工程”战略部署,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健康中国2030”战略,将医学发展理念从疾病诊疗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加快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把握医学教育规律,聚焦“双一流”建设,根据“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定位,加强总体设计和结构优化,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吉大医学教育的办学传统和“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建设目标

力争经过10年建设,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更加健全,综合性大学医学育人优势日益显现,医教协同作用充分发挥,医学学科专业体系和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一流医学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形成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相适应的医学教育体系和发展模式,成为国家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重要基地,实现医学教育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三、建设任务

(一)以新定位提升医学学科发展水平

1.培育建设医学+新兴交叉学科

推进在医工、医理、医文等学科交叉领域,培育“精准医学”“智慧医学”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力争在异种器官移植与免疫、仿生与智慧医疗、脑科学、创伤医学、病原与感染、人兽共患病防控与诊疗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着力建设“人与动物共有医学”一流学科,以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兽医学为支撑学科,推进“全健康”交叉学科建设。

2.发挥传统医学学科优势

统筹医学相关一级学科设置,设置麻醉、感染、重症学科等指导性二级学科目录并加大建设力度。加强对传统优势学科的精准投入和支持力度。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资源,促进传统医学专业内涵式发展,突出优势与特色。

3.优化医学本科专业体系

稳步发展“新医科”专业,探索开设生物医学科学、智能医学工程等交叉学科本科专业,以及“医学+”辅修专业、微专业。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建设好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4.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

加强高水平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强化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建设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支持成立“吉林省公共卫生与辐射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二)以新内涵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

5.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

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以严要求培育良好学风,强化医学伦理、科学精神和诚信教育。健全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育人机制。传承白求恩精神,在医学教育全过程弘扬白求恩精神,构建以“五术”为核心的一体化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6.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调整医学人文教育中心设置,整合校内外医学人文教育资源,构建本科-研究生-住培一体化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医学人文实践体系,稳步推进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创造条件延长医学本科生在基础教学园区的学习生活年限,使学生在多学科的人文教育环境中得到熏陶。

(三)以新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7.优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贯通,整体优化2022版培养方案,强化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控知识等教育。推进卓越医生培养教育计划2.0,开设卓越医生培养试验班。推进基于器官系统和模块化的整合式课程体系改革试点,制定整合课程大纲和教材。促进医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培训有机衔接。

8.创新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推进医学专业与理学、工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探索交叉融合新模式,有效推进研究生在学科交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选拔相关学科优秀学生进入医学学科,通过MD+PHD等模式培养“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构建适应医学科学家培养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设置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推动设立“医学+公共卫生硕士(MPH)”研究生双学位项目。

9.完善“医教产研协同”育人机制

加强预防医学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建设公共卫生实训示范基地;完善护理学、康复治疗学、临床药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相关专业与临床医学、社区卫生协同,构建理论、实践教学与临床实际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推进各附属医院设立专门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

10.发挥高水平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

实施研究生精品课程计划,加强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培育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一批基于知识图谱的AI课程,开发医学核心实践项目,建设一批医学人文通识课程和医工、医理融合课程。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建立基于课程全过程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开展医学各专业的课程题库建设,建立与执业医师考试有效衔接的临床毕业综合考试制度。建设医学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搭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平台。

(四)以新平台整合医学教学科研资源

11.建设集约开放的医学基础性教学资源平台

规划建设集约开放的白求恩楼,将医学教学科研楼宇内涵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人体生命与科学艺术相结合,医学人文与知识体系相结合,医学基础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建设高水平的医学融合创新实践教学中心、专业实训中心。建设开放、共享的医学智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规划建设医学专业类综合实训中心。

12.建设高水平“医学+X”科教联合创新中心

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医工联合实验室、医理联合实验室。以大健康、临床研究、感染性疾病防控等为重点,建立医学共享平台,联合建设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立健全新型医疗急救体系,构建新型医疗急救设施平台。

(五)以新要求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13.全面加强医学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引育并举,加大对重点建设学科的扶持力度,形成符合医学实际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医学学科之间、医学与其它学科的深度合作,组建跨学科师资团队,提升医学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科学核定附属医院聘用制人员规模,完善临床教师选聘机制。

14.创新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形式

出台医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规范,以课程为核心,按二级学科组建教研室,推动建立临床教师临床理论教学的脱产教学制度。组建器官系统整合式课程教学团队。推进基础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临床药学等专业与临床医学院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15.健全医学教师教学发展体系

加强医学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针对医学教育特点,建立系统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医学教师发展体系,推进将临床预备师资纳入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体系。强化学院间、课程间的经验交流,广泛开展医学教学学术研讨,全面提升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16.健全医学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实行医学科技分类评价,加强医学科技诚信体系建设,确定多维评价指标,优化指标体系,提高科技质量,建立具有医学特色的分类评价制度。制定临床类教师申报高级职务本科教学业绩条件和临床类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标准。根据护理学、康复治疗学、临床药学等专业教学需要,合理设置部分相关学科的临床类教师编制,制定相应的教师职务晋升和考核标准。


(六)以新标准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7.推动医学教育认证和教学质量标准化建设工作

高标准开展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等专业的教育认证,推动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工作。做好预防医学、药学类等专业医学教育认证的体系化建设工作。建立系统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健全临床教学各环节工作规范和质量标准。

18.推进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质量提升

健全医学博士生导师选聘制度,修订医学博士生导师选聘条件。构建医学学位论文质量监督的预防机制与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注重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与质量保证,夯实对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和答辩等培养过程关键节点的督促与监控。

(七)以新机制增强医学科技创新能力

19.建立“医学+X”交叉创新“融合”机制

采取育团队、建平台、促合作的实施策略,搭建白求恩“医学+X”交叉创新学术交流平台。有计划地培育一批优秀“医学+X”交叉创新团队,实施“揭榜挂帅”等项目,强化有组织科研,发挥优势学科带动作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20.推进高质量国际合作,提升医学国际学术声誉

持续拓展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和医疗机构的务实合作,有计划推进“医学+”多领域联合培养项目,成建制培养懂交流、善合作的复合型人才。面向全球广泛延揽高水平人才,充分发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上合组织传染病联合研究中心等双边或多边合作平台作用,推进高水平科研国际合作,持续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注重整体协调推进

在学校“四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完善协同工作机制,组织和协调推进新医科建设与改革,建立定期专题研究新医科建设工作的机制。加强对医学教育的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和资源投入。健全医学教育管理统筹机制、协调机制和管理机制,完善“大学—医学部—学院(附属医院)”职能定位,强化白求恩医学部的统筹、协调和管理作用。

(二)强化措施执行落实

学校相关部门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实施过程“放管服”管理,强化督导落实。加快任务分解,确定“路线图”,出台实施细则。绘好“时间表”,落实改革任务台账,确定重点督办事项。实施常态化、经常化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把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纳入学院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

(三)加大条件保障力度

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合理调整新民校区规划,改善医学办学条件。重视对医学学科和平台建设的重点支持。强化附属医院的教育教学职能,通过配套投入机制引导附属医院加大对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投入。加强与国家和吉林省政策的衔接,做好资源配置和条件保障,确保相关资源、人员、经费的优先投入,为新医科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地址: 长春市朝阳区新民大街828号

邮编: 130021

版权所有: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