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由白求恩医学部医学人文教育中心举办的白求恩医学人文大讲堂之“名家讲坛”第8期活动在新民校区第一教学楼白求恩大讲堂成功举办。本期特邀原白求恩医科大学校长、吉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李玉林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来自医学部相关教学单位的20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活动由医学人文教育中心主任于洗河主持。

李玉林教授以“传承白求恩精神,教医研协同培养高素质卓越医学人才”为主题,以亲切的称呼现场青年师生“孩子们”为开端,分享了吉林大学医学教育的发展,以及他从助教到国家教学名师、从讲单一病理学课程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发表科研论文到获国家科技奖的50余年从教经历。他指出,从其接触医学教育起,历经吉林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等不同阶段,但白求恩的名字、白求恩精神及“做政治坚定的白求恩式医务人员”的目标一直深深刻在心中。

他梳理校史,1939年河北唐县建校,1946年命名白求恩医科大学,1958年转隶地方,1959年更名吉林医科大学,1978年恢复校名白求恩医科大学,2000年与吉林大学合并,培养了大量医务人员,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白求恩学子,必须铭记这段历史。

在“传承红色基因,让白求恩精神永放光芒”部分,李玉林解读其核心,即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他分享三次赴加拿大白求恩故居经历,提及白求恩早年也曾有不足,但投身反法西斯战争后思想发生巨变,成为了值得中国人民敬仰的“同志”。在讲到学校医学教育发展历史时,李玉林教授通过展示殷希彭、鲍鉴清、王凤振、刘多三等老一代医学教育家的事迹,阐述了白求恩精神在学校的薪火相传,前辈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白求恩精神,为学校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后,学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培养多名教学名师、高等医学教育的翘楚、中国医学科技界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各自领域不断践行和弘扬着白求恩精神。

在“科研教学的互动推动医学教育的创新发展”部分,李玉林教授以自己所在的病理学系和教育部病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例,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师生们阐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分享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经验。他感谢恩师杨相林教授将自己引入病理学领域,让他认识到“病理学乃医学之本,是医生的医生”;感谢学校和国家提供的学习机会,让他能够学习到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感谢教学团队的融合与支持,为团队发展贡献力量。

在“传承红色基因做白求恩精神的传人”部分,李玉林教授分享了自己对医学教育的思考。他曾研读50多所世界名校的介绍及定位,深思其先进办学理念,不断探索“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讲座中李玉林教授向师生们分析了现代医学发展趋势,他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并着重强调医学人文的重要性,指出医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更是“人的科学”。他认为人类文明的核心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医学人文精神体现在了解人、帮助人、爱护人、尊重人,并嘱托师生们要牢记医学生誓言中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讲座尾声,李玉林教授分享了他工作途中拍摄的一张照片,并描述了照片中的水、草、牛羊和人等元素,并借此阐释,“因为有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种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草的价值是让牛羊活得好,牛羊的价值是让人活得好,人的价值是让其他生物活得好,希望这个社会因为有了你而多一份美好”。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天的讲座让自己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深刻感受到传承白求恩精神的责任感;教授对科研、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平衡,让自己明白要成为全面发展、精神充实的人。

李玉林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从学校发展历史、白求恩精神传承到教学科研实践,再到医学生如何弘扬白求恩精神,为今后的医学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是一场兼具人文内涵与学科深度的盛宴。希望更多师生能从医学人文大讲堂系列活动中汲取力量,以榜样为引领,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