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 页  >  学部新闻  >  正文

学部新闻

临床后备师资教师教学能力专项培训│2025年第2期

时间:2025-09-05        点击:

  为帮助临床后备师资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培养,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提升课堂教学能力,9月4日下午,医学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2025年临床后备师资教师教学能力专项培训第二场活动。学校各附属医院临床后备师资教师参与培训。本期培训特邀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医学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迟宝荣教授作专题讲座;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基础医学院唐敖庆英才教授刘佳梅作教学能力培训。活动由医学教育研究与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姜春明主持。

  迟宝荣在题为“立志、成才、担当————怀医者仁心,行师者厚德”的讲座中,以目前国内高等医学教育基本情况为切入口,剖析了当前医学教育具有的极端重要地位,指出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并结合自己从医60余年的历程为背景,从作为学生、老师、医生三个维度与大家分享她的所思所想。讲述在求学之路中引领她的老师——鲍鉴清教授、郭新教授、叶维法教授的感人故事,引用林巧稚、裘法祖、屠呦呦等名人事迹,提出作为教师应做大先生、做引路人,传授知识、传承文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提出作为医生,应具备白求恩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技术,要时刻为民着想、努力为百姓解除病痛。最后她寄语广大青年教师:择一事,不为繁华易匠心,终一生,不舍初心得始终;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刘佳梅在题为“人工智能时代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践”的讲座中,首先回顾了形成性评价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着重强调了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连续性特质,以及能及时反馈并改进教学的重要作用。随后,她详细阐释了形成性评价的设计原则,涵盖与课程目标的精准契合、多元化评价任务的精心设计以及及时的反馈与灵活调整等方面。借助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的实践案例,生动展示了将形成性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具体做法,涉及自主学习、自讲互评、课堂活动、主题讨论等多个丰富环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她还客观指出了形成性评价有效实施所需的条件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对形成性评价体系的优化作用进行了展望,为未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经验。

  参会教师认真聆听讲座的场面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的精神风貌,使教师们深受启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