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 页  >  学部新闻  >  正文

学部新闻

寻访宋巍在吉大的成长轨迹(转自《吉林日报》)

时间:2016-06-20        点击: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里一则消息被转了:宋巍,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1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在上海长海医院烧伤科进修,突发脑干出血,虽经全力抢救,仍然回天乏术,615晚,年轻的生命定格在34岁。他捐献了1个肝脏、2个肾脏、2个肺脏还有2个角膜,使4位濒临死亡的患者重新站立,两位黑暗中摸索的患者重见光明。请记住这个名字——宋巍,他是白求恩精神的践行者,更是吉林人的骄傲与自豪。

    宋巍,梨树县郭家店镇一个普通家庭走出的医生,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仍在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关于他伟大壮举的描述,句句戳中吉林人的泪点。

    6月18上午,记者来到宋巍曾经学习工作过的吉大一院肝胆胰外科,在这里寻访这位青年医生的成长轨迹。

    “浓眉大眼的东北小伙儿,话不多但非常朴实,工作很认真负责……”作为宋巍的研究生导师,吉大一院肝胆胰外二科张学春教授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

    虽然宋巍毕业已经3年,但张学春对他还是记忆犹新,他的家庭状况、工作经历张口就来——1982年出生,家里条件很困难,父亲患病多年,在延边大学医学院读完本科后,在辽源市矿务局职工总医院工作两年,2010年考上吉大一院肝胆胰外科研究生。

    “他是我的关门弟子。在张学春的记忆里,宋巍身上有着农村孩子的那种朴实劲儿,做事踏实,认真,话比较少,不爱出风头。这是宋巍留给张学春的最深印象。

    “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心里说不出的悲痛。作为医生,他在生命最后时刻作出了一个伟大的抉择,捐献器官给他人,让生命延续,这个举动值得所有人敬佩!我为他感到骄傲自豪。

    作为师弟,现就职于吉大一院肝胆胰外科的医师陈玉国跟宋巍的接触更多一些。他长相端正,一脸正气。陈玉国说,宋巍比他早一年进科里学习,又有两年工作经验,因此比他懂得更多一些。

    “我们不在一个医疗组工作。一次,他看到我为患者换药有些问题,就提点我,伤口感染化脓了该怎么处理,我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陈玉国说,那时自己刚进科里,特别感谢能有人告诉他这些。

    陈玉国和宋巍私下里也有一些交流。我们经常忙完工作聚到一起聊天。他很关心我们的生活,感情上遇到问题,家里有困难,遇到不开心的事,他都主动过问,就像一位温暖的大哥。

    得知宋巍去世的消息,科里的师兄弟把平时朋友圈里宋巍的照片都集纳到一起。记者看到,一张照片是宋巍在餐桌前吃饭,脸上尽显疲态,但左手却做出胜利的手势。

    “这是他连续工作48小时后,第一次安心地坐在餐桌前吃饭时的留影。其实,这就是他和我们这些当医生的工作中的常态。说到这些,陈玉国有些哽咽。

    还有一张照片是宋巍和儿子一起照的,宋巍倚在沙发上,轻轻地抚摸着儿子的小手,低着头看着儿子,一脸柔情。看到这张照片,大家非常难过。这些留存下来的照片成了我们对他最后的回忆了。

    听到宋巍去世的消息,吉大一院肝胆胰外科主任王广义心情跟大家一样沉痛。他才34岁,那么年轻,那么有志向。毕业后选择到甘肃那么偏远的地方工作,还去上海进修,他始终在追求向上和进步。

    王广义说,自己从事器官移植工作多年,太知道器官捐献的意义了。2011年,吉大一院成功开展吉林省第一例DCD(中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手术。患者康复后第二年,来到医院举行的肝友联谊会介绍感受。当时正在医院学习的宋巍,亲眼见证了整个过程,学习中他就一直非常关心器官移植工作。

    “也许是这些经历触动了他,给了他捐献器官的动力。王广义说,工作中接触到很多严重肝病患者,因为没有肝源得不到救治,最后离开了。他说,在吉林大学肝移植中心,排队等待肝源的中末期肝病患者中,大约有五分之一的人,没有等到器官就离去了。目前,我省器官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比例为1501。王广义表示,这项工作的开展,极大地依赖公民去世之后器官的捐献情况。我国器官捐献工作刚刚起步,亟须社会关注和支持这项工作。

    “宋巍的义举让我们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时,希望他的这个壮举,能够唤起更多医护人员和普通百姓的捐献意识。

    采访结束前,陈玉国告诉记者,2014年吉大一院建造了器官捐献墙,墙上的一段话曾得到宋巍的点赞生命,因短暂和仅有一次而显得更为宝贵。有这样一群人,在面对生命终结的宣判时,选择了遗爱人间。他们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将受之父母的身体器官无私地交给了那些焦灼等待的人们,为生命寻找到了另一种归宿。他们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逝去,却任由生命的种子肆意飞舞——光明和希望,是这些素未谋面的人留给生者的最后祝福。他们高尚的行为,让生命在奉献中延续,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让精神在人世间永存。

    宋巍在他生命最后时刻作出的抉择,正是对这段话最好的诠释。